進入冬季,天氣開始轉涼,一到這個時候好多人都會感到手腳冰涼,所以泡腳養(yǎng)生便成了很多人入冬的習慣。泡腳到底有哪些好處?泡腳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由于兩腳離心臟較遠,血液供應較少,而且腳部的脂肪層較薄,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
用熱水泡腳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yǎng),減少下肢酸痛的發(fā)生,使人精力充沛,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驅除寒冷,促進代謝,從而起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
1.水量沒到腳踝為宜。泡腳最好用深一些、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或搪瓷盆,這樣可以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泡腳時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時,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松地按摩雙腳,先腳背后腳心,至發(fā)熱為止,出盆后用干毛巾搓擦按摩腳趾和掌心。
2.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泡腳的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一般維持在38℃-43℃為宜。如果有條件,可以先將腳放入38℃左右的水中,然后要邊洗邊加熱以保持水溫。
3.時間30分鐘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宜,不宜過長,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對于老年人,泡腳時間要再短一些,因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發(fā)出汗、心慌等不適癥狀。
1.饑餓飯飽不泡腳。泡腳和洗澡一樣的道理,在吃飽喝足后泡腳并不是放松,而是對身體的傷害。由于食物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時間,此時如果用高溫熱水泡腳則會影響消化。此外,饑餓時泡腳其實也不可取,容易導致低血糖。
2.特殊人群泡腳要謹慎。足部有炎癥、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者也不易泡腳,容易造成傷口感染。
3.特殊人群如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因為用熱水泡腳后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這將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對于有心臟病、低血壓的人群來說,會增加他們發(fā)病的危險。
4.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容易被燙傷,所以要留意泡腳的水溫。
1.生姜。生姜能幫助刺激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冬天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多用生姜泡腳。
2.艾葉。艾葉具有祛寒濕,理氣血等作用,用艾葉泡腳能改善寒濕體質,同時對肺部功能改善也有幫助。
3.紅花。紅花泡腳可以溫暖全身,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還有助于防治失眠。冬季容易長凍瘡,皮膚干裂的人多用紅花泡腳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
4.桂皮。桂皮又稱肉桂或香桂,有散寒止痛,化瘀活血,健胃強體的功效,可以幫助溫腎陽,多用桂皮泡腳可以起到緩解因腎病導致的水腫癥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