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丁香五月天婷婷,69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人体大胆图片,欧美女码一区二区

  • <sup id="fjjpb"></sup>

    <sup id="fjjpb"></sup>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印象 >> 文旅
    淺談甘州社火
    來源:張掖市融媒體中心
    2025年01月15日 16:50

    分享到:

      一、社火的起源

      社火是中國西北地區(qū)民間一種慶祝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等傳統節(jié)日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指在祭祀或節(jié)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社火在表演中吸納了各種雜戲的表演形式,節(jié)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多以農業(yè)生產活動為具體內容,集中展現農耕時代的民間社會生活。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一書中載有“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

      社火歷史源遠流長,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禮記?祭法》中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毕鄠魉窆补さ膬鹤庸待埵巧缟?。共工長得人臉蛇身,滿頭紅發(fā),性格暴烈好戰(zhàn)。一次他和祝融(傳說火神)作戰(zhàn),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竟把撐天的柱子碰斷,頓時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多虧女媧煉了五彩石及時把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下大禍,心理非常難過,于是把九州大裂縫一一填平。黃帝見狀,便封他為“后土”,讓他丈量并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為人們祭祀的社神。傳說那位觸不周山的共工有個兒子死后變成了瘟疫鬼,到處散布瘟疫。因其懼怕響器煙火,故產生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于火,發(fā)展于社,遠古時代,火的出現,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荒蠻生活,人們對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災害、瘟疫就“施煙火及作金鋼力士以逐疫”。

      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第一冊首序》中是這樣記述社的:“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鄉(xiāng)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是社火的變相?!?/p>

      追溯“社火”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淵源關系。遠古時的人類正處于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為戰(zhàn)勝野獸而生存,常在獵獸之后聚眾慶賀,或扮獸表演,教育后代,傳承狩獵方法或經驗;或樹立智、勇、謀等果敢形象。這是最早的扮獸戲和“村儺”活動。圖騰崇拜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本氏族的圖騰標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畫在臉上,有的還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時節(jié),人們在身上繪有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擊打著勞動工具,邊跳著模擬圖騰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圖騰能給予他們一種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宮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儀式,周代稱之為“大儺” ,是一種帶有巫術性的舞蹈?!墩撜Z疏》稱“儺”為逐疫鬼也?!稑犯s錄》記:驅儺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zhí)戈揚盾,口唱巫術咒語,在室內到處亂打,以使鬼懼怕而逃遁。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朝歷代,這種驅儺由宮廷傳入民間,逐漸形成巨大的民俗禮儀活動,演變?yōu)猷l(xiāng)村祭神、娛神、迎神的賽會,并加進雜戲表演。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西北陜西、甘肅等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

      二、社火的發(fā)展

      社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其發(fā)展亦與社會經濟體制發(fā)展同步。宋代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張代敏在《社戲里的“社戲”》中說:“古時紹興的祭社,為行令做詩。春祭謂‘春社’,是祈農之祭,秋祭謂‘秋社’,此時農家收獲已畢,立社設祭,是為了酬報土神。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來祭社。這時演的戲便叫‘社戲’,因為每年要演,亦叫‘年規(guī)戲’?!?/p>

      而甘州社火是西北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傳統民俗活動的集大成者,現已申報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力爭創(chuàng)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甘川府志》作者鐘賡起(清乾隆44年(1779)年版)記載,甘州社火民間流傳和全國各地社火基本趨同,內容和形勢上均有共同的特點。

      甘州社火是張掖地區(qū)迎接、慶祝春節(jié)的傳統狂歡活動,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廣場演藝行為的通稱。明初之時,大批移民進入甘肅河西走廊,不僅將原居住地的飲食、服飾、語言、生產方法帶入新的環(huán)境,還將一些風俗習慣帶到當地,于是在甘州形成了一種比較獨特的社火習俗。最終甘州社火就在當時萌發(fā)壯大。

      另根據甘州本地老人介紹,最早社火也與當地寺廟有關,每年正月各村都有自己的社火活動,社火和寺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比如村鎮(zhèn)要建寺廟,除人力之外要采購物料,社火表演可高效募集資金。明清時期,河西地區(qū)農村以戶族設“堂”,以村堡設社,與村社有關的事統稱社事。諸如“香火朝山會社、社火會、教義會、自樂班會、廟會、曲子會、吃割會”(有地方稱吃合食,也有地方稱吃割四。意即買賣土地寫契約,讓四鄰同意最后畫押立契,四鄰不找麻煩)等等。這種會社每逢迎神報功、慶賀集會必舉行游藝活動。通常以鑼鼓火把助威,助以舞獅耍龍,舉行燈會游行,遂逐漸演變沿襲形成“社火"風俗。

      一般是春節(jié)初三過后,各村社火就準備開始。先開箱祭鼓,祈求大神保佑平平安安;每年社火游演完畢,同樣舉行封箱儀式。待開箱儀式舉行完畢后就舉行社火游演,以各村廟會為期,各村社火都來助興。每家社火均要提前幾日下貼(函),到村社后先至土地廟舉行游演,再至一家一戶。期間村民皆給各家社火掛紅掛彩(彩頭,亦可煙酒錢代替)。這些紅(彩)也算是社火隊伍的報酬,當社火回家后再按標準分配。這也是早年社火延續(xù)的唯一經濟規(guī)則。

      廟會期間,各種演藝花樣繁多,既有戲劇團體、自樂班演出傳統秦腔劇目,還有歌舞、電影演出,以及耍獅子、彩蓮船、雜耍、木偶、曲藝、社火等民間文藝活動助興。與此同時,甘州當地的各種著名小吃——麻辣粉、油糕、面皮、涼粉等等紛紛登場,四處飄香;而買賣農具、香蠟紙炮、看相占卦、圖書攤點、小百貨、小五金等商貿交易也是活躍頻繁。

      新時代賦予社火以新的內容。改革開放以前,社火活動曾一度受到批判,禁止表演。到了20世紀80年代,社火這一傳統民間娛樂活動又得以恢復。現在,社火從根本上不再是表達人們對神的崇拜,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民間風俗活動,并與地方文化、民間藝術、歷史趣聞結合在一起,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三、社火表演形式

      甘州民間社火,內容極其豐富。在甘州農村,社火與秧歌相結合,形成了在表演藝術形式、表演內容、服裝、化妝、臉譜等方面互相融合,互相借鑒的獨特風格,在一定區(qū)域內,社火與秧歌、社火與戲曲等傳統藝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綜合性藝術表演。甘州社火形式據不完全統計約有50種,按其形式可分為鑼鼓類、秧歌類、車船轎類、高蹺類、燈火類、武技類、舞獅耍龍等。

      其中鑼鼓類社火以鑼鼓為主要表演對象,具有節(jié)奏強烈明快,場面壯闊,行為豪放,場面氣勢宏大等特點,充分展示了西北人民質樸豪放的氣質。

      車船轎類社火以精湛的技巧表演為主,外表被裝飾成各類民間交通工具的形狀,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內容,主要有跑旱船、騎驢、彩轎子、太平車等節(jié)目。

      武技類有九節(jié)鞭、鞭桿拳、劍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籠、霸五鞭、武術棍法表演等,以高超的技藝吸引人。

      甘川杜火也俗稱為“秧羔子”,它是一種以打擊樂為伴奏、團體陣型演變的集體式社火表演形式。打擊樂有鼓、鑼、鐃、鈸镲等樂器。

      除伴奏者外,社火隊伍中舞者至少17人,但參演人員規(guī)模可擴大。其間1人為領舞者,在群體舞蹈表演中起著總指揮的作用。其頭戴禮帽或清代官員帽,掛白色老生長髯,穿圓領馬褂,右手執(zhí)拔浪鼓。左手執(zhí)的道具,各地不一,有執(zhí)燈籠的,有執(zhí)膏藥幌子的,有執(zhí)花傘的等。此角色在整體表演中居核心位置,多選善于言辭而又活潑者扮演。在舞蹈進行的間歇間,由他插一段類似戲劇噱頭的“雜話”,俗稱“賣膏藥”,因而此角色名叫“膏藥匠”。在舞完一個系列套路后,“膏藥匠”還要針對不同場次唱誦頌歌,如“這里是個好地方,新打的莊子四四方,人丁興旺財源廣,一年豐收萬擔糧”。

      其余社火舞者共16人,分4排、每排4人。第一排4人,身穿馬褂、腰扎靠腿,頭戴鉆天帽,一手執(zhí)一羯鼓,一手拍打,因而叫“四鼓子”,也叫“四馬角”(“馬角”是黨項話、意譯為“巫漢”)。

      第二排四人是女角,叫做“四花子”或“四花丫頭”,多為年輕女性。其頭戴花冠勒子,身穿彩色綢衣,下著繡花彩裙,一手執(zhí)小堂鑼,一手拿敲鑼小板,或雙手拿小銅镲。

      第三排四人,武將打扮,畫重色臉譜,穿馬甲,扎靠腿(也有個別地方因受戲曲的影響、頭戴扎巾而穿長靠)、帶虬髯,多數扎背護旗,少數仍保留著古代原型,扎腰護旗。第三排的四人兩手各握兩頭尖的棒槌,因而稱為“四棒槌”。

      第四排是兩男兩女。兩男叫書童或丑化娃,都由十幾歲的男孩扮演,也叫“丑花”;兩女都飾為丑婦。叫“挎兒”,也叫“忙婆”。抽花手執(zhí)蚊發(fā),忙婆身背腰鼓。

      社火的舞蹈動作多以跳躍為主,所以也叫“跳秧羔子”。跳舞時除樂隊用打擊樂拌奏外,舞者也各自敲打著手中的樂器。社火表演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規(guī)定動作,整體來說舞蹈動作都是程式化的,但勝在套路繁多,總共有72種。如單擺尾、雙擺尾、單萬字、雙萬字、照三星、鉆四門、五盞燈、太極圖、蛇脫皮、金錢吊葫蘆、扎墻子、半地城、單辨子、雙辨子......均由表演者設計排練表演。

      社火臉譜用各種不同的圖案來表達人物的忠奸善惡美丑及其獨特的牲格特證。社火臉譜的色彩分為紅、黃、藍、白、黑、綠、粉、等紫內色及金色和銀色。紅色為忠,白色為奸,黑色為正義,黃色為殘暴,藍色為草莽,綠色為義俠,金銀色為神妖等。在畫法上,它不僅句勒出人物的眼眉口鼻,還要勾勒出符合此人物的身份牲格的特殊標志,如膚色、疤痕、痣、皺紋、武器等具體直觀特點。另外社火臉譜還有對臉、破臉、懸臉、轉臉、定臉等六種畫法,分別表現不同的人物。臉譜基本分為:紅花臉、黑花臉、粉紅花臉、青臉、紅臉、白臉等六種。眉和眼的畫法也各有特色,有表現武將的疙瘩眉,軍師的梳眉,僧人道人的絲殼眉等。眼有平眼、忠眼、殘眼三種,分別表現不同性格的人物。

      社火僅場次就有大場子、小場子、作場子之分。大場子是以眾多的社火人物,在膏藥匠的率領下,所進行的大型舞步表演和慶賀演唱。其中僅舞步就有蒜辨子、套環(huán)子、一字長蛇陣、五朵梅、八盞燈、兩盞燈、半太極、全太極、四斗底陣、太乙八卦陣等,伴隨的小唱以恭賀祝福為主。例如:

      太陽出來照西海,西海閃出觀音來;

      招財童子兩邊站,利市仙官緊跟來。

      小場子是繼大場子之后,由高蹺、旱船、太平車所進行的演唱。有舞蹈也有雜耍,同時還伴隨著一些幽默、詼諧的表演,使人開懷大笑。甘州民間傳統的社火演唱曲目有《崔代女借妝》、《尅財鬼變驢》、《惡媳婦變狗》、《賣梅花》等。其中有一些是人們對不合理生活的鞭撻,故事情節(jié)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閻王樂》:

      閻王爺爺(是)也愛樂,他把個紗帽翅兒倒戴著;

      閻王奶奶(是)也愛樂,嘴兒就笑成個密餑餑;

      閻王爺的公子也愛樂,一雙眼睛就斜瞪著;

      閻王爺的姑娘也愛樂,高底子就蹬成了兩半截;

      樂的牛頭馬面是轉磨磨,樂的那閻王爺就糊涂了;

      咿呀兒三哪三二一呀,抱住了閻王爺叫哥哥。

      有些依兒(順口溜),初聽雖覺枯燥乏味,經過細細品味又覺的富有哲理且具有教育意義。如《說小氣》:

      說小氣,道小氣,小氣不過張老四;

      他頓頓吃飯把門閉,蒼蠅隔門叼了個米顆子

      老子攆,兒子追,一攆攆到紅石嘴。

      捉住蒼蠅抬后大腿,朝彀(屁股)子楞了八棒捶

      蒼蠅一看著了急,急忙跪到賠不是

      叫聲四爺你是聽賠你的米顆子成不成,

      張老四一聽把眼瞪,罵聲混蟲你是聽

      若要我饒你的命,除非給我來往盤纏的三兩銀......

      作場子即大小場結束后演出的地蹦子戲。

      甘州民間社火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將戲劇、傳說、小說等人物移植到社火中,不僅增添了宏偉壯觀的場面,也極大地豐富了社火的內容。

      社頭演唱的曲調主要有小調、民歌、眉戶調等。在甘州境內影響最廣泛的社火有:

      太平秧歌:它是一個群眾性的廣場舞蹈。每年正月農歷十五前后,千百人歡聚一起,大跳“太平秧歌”,一連數日、熱鬧非常。此舞的表演花樣很多,有“四門梵香”、“蛇褪皮”“五雜梅”、“長蛇陣”等?!短窖砀琛酚写髨雠c小場之分。大場是整個舞蹈的主題。舞蹈一開始先跳大場,后跳小場。小場的內容繁多,如:火流星、高蹺師舞、太平車子、旱船,八仙竹馬等。

      磨盤種歌:它是將磨盤固定在車上。然后加轉盤,轉盤上再用鐵軸心固定2到4個騎竹馬的兒童,裝扮成各種民間故事或戲曲人物。其特點是形式獨特、動中有靜,新朝別致。

      社火中的主要技藝表演有:踩高蹺、舞師等。

      踩高蹺:它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認性技藝表演。高蹺屬我國古代“百戲”的一種。據歷史資料記裁,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例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舞劍。高跳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治用繩索傅于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高蹺扮演者人物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等。他們邊唱邊表演,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動作如腹平地。高蹺中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強調扮像與扭追,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

      舞獅:甘州社火中的舞獅是北方常見的醒獅。在甘州社火表團演中,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師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師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身穿和師身相同毛色的獅褲和金爪蹄靴,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旅轉繡球、配以京鑼、鼓撥,木棒逗引獅子,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搔癢等技巧,并走梅花樁,竄桌子、滾繡球,過跳板,走鋼絲,上樓臺等技巧動作。

      天官賜福:古代社火中還有“天官賜?!边@一項,通常在社火獅子后面排行。用四人抬轎,左邊有壽星,右邊有劉海,隨同秧歌行進。到演出地或農戶家門口由獅子隊開路,然后開始舉行接財神的儀式。眾人抬方桌,獻上貢品,插上花朵,向財神三叩九拜,迎財神入地就坐,隨后由膏藥匠帶領秋歌隊進場。先有“天官賜?!薄ⅰ皠⒑H鲥X”等項完畢后,秧歌隊開始表演。天官頭戴前后呈方形的幞頭,插末端微上翹的展腳(即帽翅),但不穿繡滿華麗圖案的袍子或繡暗花紋的袍服,更多的是穿素色袍服。腳登朝靴,手拿福如意,口中念些吉祥的詞話(有專業(yè)詞語)。

      自社火這種原始藝術形態(tài)產生之后,就成為甘州民間主要娛樂形式。不同的社會文化在社火中或深或淺地留下了重要痕跡。因此社火為考察和探索河西走廊農村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風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四、社火傳承與弘揚的制約因素

      社火是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形式,不同地區(qū)社火在民間的活動類型也是不同的,但社火這一概念是共同的。社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近年來各界對其關注度不斷提升,社火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亦成為當前甘州社火的重點。近些年雖然各地杜火發(fā)展重新繁榮興盛起來,但總體來看,社火發(fā)展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社火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其中,資金因素最為關鍵。以甘州社火為例,在民間藝人的推動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但每一次表演都必須要求一定的資金投入。目前來看資金大部分由村民自主籌集,鮮有單位贊助。因此從根本上制約了甘州社火表演的水平和質量提升。缺乏資金支持是目前社火文化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秧歌舞蹈表演也需服飾搭配,而村民自制服裝因缺乏藝術性,從而導致觀賞性下降,以至無法激發(fā)人們參與社火的積極性。(張?zhí)禊i)

      一、社火的起源

      社火是中國西北地區(qū)民間一種慶祝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等傳統節(jié)日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指在祭祀或節(jié)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社火在表演中吸納了各種雜戲的表演形式,節(jié)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多以農業(yè)生產活動為具體內容,集中展現農耕時代的民間社會生活。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一書中載有“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p>

      社火歷史源遠流長,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抖Y記?祭法》中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毕鄠魉窆补さ膬鹤庸待埵巧缟瘛9补らL得人臉蛇身,滿頭紅發(fā),性格暴烈好戰(zhàn)。一次他和祝融(傳說火神)作戰(zhàn),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竟把撐天的柱子碰斷,頓時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多虧女媧煉了五彩石及時把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下大禍,心理非常難過,于是把九州大裂縫一一填平。黃帝見狀,便封他為“后土”,讓他丈量并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為人們祭祀的社神。傳說那位觸不周山的共工有個兒子死后變成了瘟疫鬼,到處散布瘟疫。因其懼怕響器煙火,故產生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于火,發(fā)展于社,遠古時代,火的出現,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荒蠻生活,人們對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災害、瘟疫就“施煙火及作金鋼力士以逐疫”。

      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第一冊首序》中是這樣記述社的:“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l(xiāng)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是社火的變相?!?/p>

      追溯“社火”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淵源關系。遠古時的人類正處于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為戰(zhàn)勝野獸而生存,常在獵獸之后聚眾慶賀,或扮獸表演,教育后代,傳承狩獵方法或經驗;或樹立智、勇、謀等果敢形象。這是最早的扮獸戲和“村儺”活動。圖騰崇拜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本氏族的圖騰標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畫在臉上,有的還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時節(jié),人們在身上繪有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擊打著勞動工具,邊跳著模擬圖騰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圖騰能給予他們一種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宮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儀式,周代稱之為“大儺” ,是一種帶有巫術性的舞蹈?!墩撜Z疏》稱“儺”為逐疫鬼也?!稑犯s錄》記:驅儺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zhí)戈揚盾,口唱巫術咒語,在室內到處亂打,以使鬼懼怕而逃遁。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朝歷代,這種驅儺由宮廷傳入民間,逐漸形成巨大的民俗禮儀活動,演變?yōu)猷l(xiāng)村祭神、娛神、迎神的賽會,并加進雜戲表演。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西北陜西、甘肅等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

      二、社火的發(fā)展

      社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其發(fā)展亦與社會經濟體制發(fā)展同步。宋代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張代敏在《社戲里的“社戲”》中說:“古時紹興的祭社,為行令做詩。春祭謂‘春社’,是祈農之祭,秋祭謂‘秋社’,此時農家收獲已畢,立社設祭,是為了酬報土神。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來祭社。這時演的戲便叫‘社戲’,因為每年要演,亦叫‘年規(guī)戲’。”

      而甘州社火是西北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傳統民俗活動的集大成者,現已申報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力爭創(chuàng)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甘川府志》作者鐘賡起(清乾隆44年(1779)年版)記載,甘州社火民間流傳和全國各地社火基本趨同,內容和形勢上均有共同的特點。

      甘州社火是張掖地區(qū)迎接、慶祝春節(jié)的傳統狂歡活動,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廣場演藝行為的通稱。明初之時,大批移民進入甘肅河西走廊,不僅將原居住地的飲食、服飾、語言、生產方法帶入新的環(huán)境,還將一些風俗習慣帶到當地,于是在甘州形成了一種比較獨特的社火習俗。最終甘州社火就在當時萌發(fā)壯大。

      另根據甘州本地老人介紹,最早社火也與當地寺廟有關,每年正月各村都有自己的社火活動,社火和寺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比如村鎮(zhèn)要建寺廟,除人力之外要采購物料,社火表演可高效募集資金。明清時期,河西地區(qū)農村以戶族設“堂”,以村堡設社,與村社有關的事統稱社事。諸如“香火朝山會社、社火會、教義會、自樂班會、廟會、曲子會、吃割會”(有地方稱吃合食,也有地方稱吃割四。意即買賣土地寫契約,讓四鄰同意最后畫押立契,四鄰不找麻煩)等等。這種會社每逢迎神報功、慶賀集會必舉行游藝活動。通常以鑼鼓火把助威,助以舞獅耍龍,舉行燈會游行,遂逐漸演變沿襲形成“社火"風俗。

      一般是春節(jié)初三過后,各村社火就準備開始。先開箱祭鼓,祈求大神保佑平平安安;每年社火游演完畢,同樣舉行封箱儀式。待開箱儀式舉行完畢后就舉行社火游演,以各村廟會為期,各村社火都來助興。每家社火均要提前幾日下貼(函),到村社后先至土地廟舉行游演,再至一家一戶。期間村民皆給各家社火掛紅掛彩(彩頭,亦可煙酒錢代替)。這些紅(彩)也算是社火隊伍的報酬,當社火回家后再按標準分配。這也是早年社火延續(xù)的唯一經濟規(guī)則。

      廟會期間,各種演藝花樣繁多,既有戲劇團體、自樂班演出傳統秦腔劇目,還有歌舞、電影演出,以及耍獅子、彩蓮船、雜耍、木偶、曲藝、社火等民間文藝活動助興。與此同時,甘州當地的各種著名小吃——麻辣粉、油糕、面皮、涼粉等等紛紛登場,四處飄香;而買賣農具、香蠟紙炮、看相占卦、圖書攤點、小百貨、小五金等商貿交易也是活躍頻繁。

      新時代賦予社火以新的內容。改革開放以前,社火活動曾一度受到批判,禁止表演。到了20世紀80年代,社火這一傳統民間娛樂活動又得以恢復?,F在,社火從根本上不再是表達人們對神的崇拜,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民間風俗活動,并與地方文化、民間藝術、歷史趣聞結合在一起,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三、社火表演形式

      甘州民間社火,內容極其豐富。在甘州農村,社火與秧歌相結合,形成了在表演藝術形式、表演內容、服裝、化妝、臉譜等方面互相融合,互相借鑒的獨特風格,在一定區(qū)域內,社火與秧歌、社火與戲曲等傳統藝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綜合性藝術表演。甘州社火形式據不完全統計約有50種,按其形式可分為鑼鼓類、秧歌類、車船轎類、高蹺類、燈火類、武技類、舞獅耍龍等。

      其中鑼鼓類社火以鑼鼓為主要表演對象,具有節(jié)奏強烈明快,場面壯闊,行為豪放,場面氣勢宏大等特點,充分展示了西北人民質樸豪放的氣質。

      車船轎類社火以精湛的技巧表演為主,外表被裝飾成各類民間交通工具的形狀,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內容,主要有跑旱船、騎驢、彩轎子、太平車等節(jié)目。

      武技類有九節(jié)鞭、鞭桿拳、劍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籠、霸五鞭、武術棍法表演等,以高超的技藝吸引人。

      甘川杜火也俗稱為“秧羔子”,它是一種以打擊樂為伴奏、團體陣型演變的集體式社火表演形式。打擊樂有鼓、鑼、鐃、鈸镲等樂器。

      除伴奏者外,社火隊伍中舞者至少17人,但參演人員規(guī)??蓴U大。其間1人為領舞者,在群體舞蹈表演中起著總指揮的作用。其頭戴禮帽或清代官員帽,掛白色老生長髯,穿圓領馬褂,右手執(zhí)拔浪鼓。左手執(zhí)的道具,各地不一,有執(zhí)燈籠的,有執(zhí)膏藥幌子的,有執(zhí)花傘的等。此角色在整體表演中居核心位置,多選善于言辭而又活潑者扮演。在舞蹈進行的間歇間,由他插一段類似戲劇噱頭的“雜話”,俗稱“賣膏藥”,因而此角色名叫“膏藥匠”。在舞完一個系列套路后,“膏藥匠”還要針對不同場次唱誦頌歌,如“這里是個好地方,新打的莊子四四方,人丁興旺財源廣,一年豐收萬擔糧”。

      其余社火舞者共16人,分4排、每排4人。第一排4人,身穿馬褂、腰扎靠腿,頭戴鉆天帽,一手執(zhí)一羯鼓,一手拍打,因而叫“四鼓子”,也叫“四馬角”(“馬角”是黨項話、意譯為“巫漢”)。

      第二排四人是女角,叫做“四花子”或“四花丫頭”,多為年輕女性。其頭戴花冠勒子,身穿彩色綢衣,下著繡花彩裙,一手執(zhí)小堂鑼,一手拿敲鑼小板,或雙手拿小銅镲。

      第三排四人,武將打扮,畫重色臉譜,穿馬甲,扎靠腿(也有個別地方因受戲曲的影響、頭戴扎巾而穿長靠)、帶虬髯,多數扎背護旗,少數仍保留著古代原型,扎腰護旗。第三排的四人兩手各握兩頭尖的棒槌,因而稱為“四棒槌”。

      第四排是兩男兩女。兩男叫書童或丑化娃,都由十幾歲的男孩扮演,也叫“丑花”;兩女都飾為丑婦。叫“挎兒”,也叫“忙婆”。抽花手執(zhí)蚊發(fā),忙婆身背腰鼓。

      社火的舞蹈動作多以跳躍為主,所以也叫“跳秧羔子”。跳舞時除樂隊用打擊樂拌奏外,舞者也各自敲打著手中的樂器。社火表演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規(guī)定動作,整體來說舞蹈動作都是程式化的,但勝在套路繁多,總共有72種。如單擺尾、雙擺尾、單萬字、雙萬字、照三星、鉆四門、五盞燈、太極圖、蛇脫皮、金錢吊葫蘆、扎墻子、半地城、單辨子、雙辨子......均由表演者設計排練表演。

      社火臉譜用各種不同的圖案來表達人物的忠奸善惡美丑及其獨特的牲格特證。社火臉譜的色彩分為紅、黃、藍、白、黑、綠、粉、等紫內色及金色和銀色。紅色為忠,白色為奸,黑色為正義,黃色為殘暴,藍色為草莽,綠色為義俠,金銀色為神妖等。在畫法上,它不僅句勒出人物的眼眉口鼻,還要勾勒出符合此人物的身份牲格的特殊標志,如膚色、疤痕、痣、皺紋、武器等具體直觀特點。另外社火臉譜還有對臉、破臉、懸臉、轉臉、定臉等六種畫法,分別表現不同的人物。臉譜基本分為:紅花臉、黑花臉、粉紅花臉、青臉、紅臉、白臉等六種。眉和眼的畫法也各有特色,有表現武將的疙瘩眉,軍師的梳眉,僧人道人的絲殼眉等。眼有平眼、忠眼、殘眼三種,分別表現不同性格的人物。

      社火僅場次就有大場子、小場子、作場子之分。大場子是以眾多的社火人物,在膏藥匠的率領下,所進行的大型舞步表演和慶賀演唱。其中僅舞步就有蒜辨子、套環(huán)子、一字長蛇陣、五朵梅、八盞燈、兩盞燈、半太極、全太極、四斗底陣、太乙八卦陣等,伴隨的小唱以恭賀祝福為主。例如:

      太陽出來照西海,西海閃出觀音來;

      招財童子兩邊站,利市仙官緊跟來。

      小場子是繼大場子之后,由高蹺、旱船、太平車所進行的演唱。有舞蹈也有雜耍,同時還伴隨著一些幽默、詼諧的表演,使人開懷大笑。甘州民間傳統的社火演唱曲目有《崔代女借妝》、《尅財鬼變驢》、《惡媳婦變狗》、《賣梅花》等。其中有一些是人們對不合理生活的鞭撻,故事情節(jié)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閻王樂》:

      閻王爺爺(是)也愛樂,他把個紗帽翅兒倒戴著;

      閻王奶奶(是)也愛樂,嘴兒就笑成個密餑餑;

      閻王爺的公子也愛樂,一雙眼睛就斜瞪著;

      閻王爺的姑娘也愛樂,高底子就蹬成了兩半截;

      樂的牛頭馬面是轉磨磨,樂的那閻王爺就糊涂了;

      咿呀兒三哪三二一呀,抱住了閻王爺叫哥哥。

      有些依兒(順口溜),初聽雖覺枯燥乏味,經過細細品味又覺的富有哲理且具有教育意義。如《說小氣》:

      說小氣,道小氣,小氣不過張老四;

      他頓頓吃飯把門閉,蒼蠅隔門叼了個米顆子

      老子攆,兒子追,一攆攆到紅石嘴。

      捉住蒼蠅抬后大腿,朝彀(屁股)子楞了八棒捶

      蒼蠅一看著了急,急忙跪到賠不是

      叫聲四爺你是聽賠你的米顆子成不成,

      張老四一聽把眼瞪,罵聲混蟲你是聽

      若要我饒你的命,除非給我來往盤纏的三兩銀......

      作場子即大小場結束后演出的地蹦子戲。

      甘州民間社火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將戲劇、傳說、小說等人物移植到社火中,不僅增添了宏偉壯觀的場面,也極大地豐富了社火的內容。

      社頭演唱的曲調主要有小調、民歌、眉戶調等。在甘州境內影響最廣泛的社火有:

      太平秧歌:它是一個群眾性的廣場舞蹈。每年正月農歷十五前后,千百人歡聚一起,大跳“太平秧歌”,一連數日、熱鬧非常。此舞的表演花樣很多,有“四門梵香”、“蛇褪皮”“五雜梅”、“長蛇陣”等。《太平秧歌》有大場與小場之分。大場是整個舞蹈的主題。舞蹈一開始先跳大場,后跳小場。小場的內容繁多,如:火流星、高蹺師舞、太平車子、旱船,八仙竹馬等。

      磨盤種歌:它是將磨盤固定在車上。然后加轉盤,轉盤上再用鐵軸心固定2到4個騎竹馬的兒童,裝扮成各種民間故事或戲曲人物。其特點是形式獨特、動中有靜,新朝別致。

      社火中的主要技藝表演有:踩高蹺、舞師等。

      踩高蹺:它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認性技藝表演。高蹺屬我國古代“百戲”的一種。據歷史資料記裁,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例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睆奈闹锌芍?,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舞劍。高跳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治用繩索傅于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高蹺扮演者人物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等。他們邊唱邊表演,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動作如腹平地。高蹺中有“文蹺”、“武蹺”之分?!拔能E”強調扮像與扭追,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

      舞獅:甘州社火中的舞獅是北方常見的醒獅。在甘州社火表團演中,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師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師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身穿和師身相同毛色的獅褲和金爪蹄靴,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旅轉繡球、配以京鑼、鼓撥,木棒逗引獅子,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搔癢等技巧,并走梅花樁,竄桌子、滾繡球,過跳板,走鋼絲,上樓臺等技巧動作。

      天官賜福:古代社火中還有“天官賜福”這一項,通常在社火獅子后面排行。用四人抬轎,左邊有壽星,右邊有劉海,隨同秧歌行進。到演出地或農戶家門口由獅子隊開路,然后開始舉行接財神的儀式。眾人抬方桌,獻上貢品,插上花朵,向財神三叩九拜,迎財神入地就坐,隨后由膏藥匠帶領秋歌隊進場。先有“天官賜?!?、“劉海撒錢”等項完畢后,秧歌隊開始表演。天官頭戴前后呈方形的幞頭,插末端微上翹的展腳(即帽翅),但不穿繡滿華麗圖案的袍子或繡暗花紋的袍服,更多的是穿素色袍服。腳登朝靴,手拿福如意,口中念些吉祥的詞話(有專業(yè)詞語)。

      自社火這種原始藝術形態(tài)產生之后,就成為甘州民間主要娛樂形式。不同的社會文化在社火中或深或淺地留下了重要痕跡。因此社火為考察和探索河西走廊農村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風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四、社火傳承與弘揚的制約因素

      社火是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形式,不同地區(qū)社火在民間的活動類型也是不同的,但社火這一概念是共同的。社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近年來各界對其關注度不斷提升,社火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亦成為當前甘州社火的重點。近些年雖然各地杜火發(fā)展重新繁榮興盛起來,但總體來看,社火發(fā)展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社火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其中,資金因素最為關鍵。以甘州社火為例,在民間藝人的推動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但每一次表演都必須要求一定的資金投入。目前來看資金大部分由村民自主籌集,鮮有單位贊助。因此從根本上制約了甘州社火表演的水平和質量提升。缺乏資金支持是目前社火文化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秧歌舞蹈表演也需服飾搭配,而村民自制服裝因缺乏藝術性,從而導致觀賞性下降,以至無法激發(fā)人們參與社火的積極性。(張?zhí)禊i)

    編輯:邢琪琦
    最新相關新聞